鸡桑是桑叶吗

※湖州名俗之四•轧蚕花

鸡桑是桑叶吗_http://www.zhaochafa.com_信息发布_第1张

湖州自古就有种桑养蚕的历史,在漫长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蚕桑文化。

养蚕

蚕花是古代湖州妇女常用的饰花,有的用绸、绢扎成,戴在头上或鬓边,是蚕乡女子特殊时尚。清朝朱恒《武原竹枝词》中写道:“小年朝过便焚香,礼罢观音渡海航,剪得纸花双鬓插,满头春色压蚕娘”。

蚕花

“轧蚕花”是湖州善琏含山村的民间活动。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时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土地,留下蚕花喜气,此时若有人上含山,就会把蚕花喜气带回去,得蚕花廿四分。因此,蚕民把含山作为“蚕花圣地”,每年的清明年,方圆百里的蚕农们都会纷纷前来踏含山,希望把蚕花喜气带回去。

千百年来,这一风俗久行不衰。含山蚕花节主要活动有:祭蚕神、踏青、轧蚕花、摇快船、吃蚕花饭、评蚕花姑娘等。

蚕花姑娘

蚕姑们“轧蚕花”前都要先到山顶蚕神庙进香,争购彩纸蚕花戴在簪头上,有的在甘蔗上插几枝蚕花,意为“甘蔗节节高,蚕花养得好”;年长者身背红布包的种蚕,称“蚕种包”,上山绕一围,可让蚕种染上喜气。清明“轧蚕花”的上山途中,各种祭祀和庆祝活动争相上演,煞为热闹。

含山上轧蚕花,更成了情人恋人公开打情骂俏的地方,男女青年故意挤挤挨挨,轧发轧发,寓意蚕花茂盛。

蚕花节

“轧蚕花”已具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踏含山的传统习俗不减当年。每年清明含山蚕花节上,人流如潮,蚕花满山,龙舟赛速,鼓乐喧天,盛况空前。含山“轧蚕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链接之一:新市蚕花庙会

新市蚕花庙会与含山轧蚕花相仿。相传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自会稽往姑苏送蚕花,途经新市古镇,看见十二位采桑姑娘在其轿前翩翩起舞,西施为之所动,遂将绚丽多彩的绢花分赠众女。从此,新市蚕桑丰收,物阜民丰。

蚕花庙会

为追念西施,祈祷蚕桑丰收,每逢清明,新市人便会举行蚕花庙会。庙会期间,由德清县各乡镇评选的“蚕花娘娘”,在新市镇上大巡游,沿途向人们抛洒蚕花。届时新市镇上人山人海,万人空巷,争相目睹“蚕花娘娘”的风采。同时带有地方特色的铜管队、腰鼓队、武术队、唢呐队、舞龙队等纷纷闪亮登场,到千年古刹觉海寺举办祭祀活动,以求风调雨顺,得到蚕花廿四分。晚上还有蚕花庙会灯会,当夜幕降临时,各种造型别致的景灯、花灯组成蚕文化灯展,交相辉映,栩栩如生,反映出桑蚕文化的丰厚底蕴。

蚕花庙会

20世纪50年代,湖州这一民俗被禁匿,直到90年代才重新恢复,并且与旅游和商贸联系起来,传统的民俗活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链接之二:扫蚕花地

每年寒食清明,蚕乡家家清扫蚕房,清除尘埃和垃圾,准备“关蚕房门”,开始一年的蚕桑生产。这时就要请民间艺人来蚕房表演“扫蚕花地”,以清除一切灾难晦气,祈求吉利和蚕桑丰收。然后贴上聚宝盆等剪纸,方能“关蚕房门”。

蚕花扫地

“扫蚕花地”是一种以歌舞表演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俗,流传在德清一带,清末至20世纪50年代初最为兴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当地的蚕桑生产活动紧密联系。不仅在德清地区经久不衰,而且艺人的演出活动还延伸至杭、嘉、湖、沪各地。据《中华舞蹈志》记载:“蚕花地是流传在浙江杭嘉湖地区蚕桑生产农村的民间小歌舞。起源于湖州德清县,清末年间至二十世纪最为繁荣。”

蚕花扫地

“扫蚕花地”仪式与古代蚕神信仰和祛蚕崇的驱赶一巫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后世流变而成为歌舞。通常由一女子化装边唱边舞,边上有人伴奏。唱词内容多为祝愿蚕茧丰收和叙述养蚕劳动生产全过程,并表演着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捉蚕换匾、上山、采茧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

【陈少非作品/《湖州名片》连载之五十,全书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