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十大名书法作品欣赏

魏碑十大名书法作品欣赏_http://www.zhaochafa.com_信息发布_第1张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东晋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南北朝时期,是书法艺术字体演变由稚嫩向成熟蜕变的关键时期,历经秦、汉,在这一时期终结。因此,魏晋南北朝在书法艺术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使得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日臻完善。

现代书写的标准化字体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基本定型,汉代的隶书是当今汉字书写字体的根源。楷书由隶书发展而来,与此同时,行书和草书开始出现。楷书、行书和草书的完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了汉字书写的伟大变革,最终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时,楷书、行书和草书逐渐走向成熟。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发展完全由被动推进转变为自觉演变,上到帝王,下到市民老百姓,都将书法作为普遍的艺术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普遍盛行,这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追求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并且将自己的书法理论应用于主动实践,由此带来的书法流派不断增多,逐渐形成文人流派书法的大变革,又由此带动了书法理论的发展,最终使得书法艺术从理论中指导实践,又由实践中总结先进的书法理论。

南北朝时期,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日臻完善,完成了从稚嫩向成熟蜕变的进程。而且,社会大环境的进步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创作。因此可以说,南北朝,是书法演变的重要时期。下面我们一起分享郑道昭书法作品。

郑道昭(455年-516年),字僖伯,自署中岳先生,司州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北魏诗人、书法家。孝文帝时,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善正书,体势高逸,作大字尢佳。被誉为“书法北圣”,南与王羲之齐名,有“南王北郑”之誉。他的书艺风格特点是:下笔多用正锋(偶用侧锋),大起大落;起落转折,处处着实;间用侧锋取势,忽而峻发平铺,既有锋芒外耀,尤多筋骨内含。妙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故能给人以结体宽博,笔力雄强的感受。

郑道昭少而好学,博览群书,曾入中书学,入仕即任秘书郎,很受孝文帝拓跋宏信任,后受到从弟郑思的牵连而被贬出禁,转而担任司徒元详的谘议参军。正始元年(504年)后,郑道昭曾先后三次上表,劝谏宣武帝元恪重视教育,但都未被采纳,于永平三年(510年)被推为光州刺史,又于延昌二年(513年)转任青州刺史,后入朝任秘书监。熙平元年(516年),郑道昭暴病而亡,获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号“文恭”。

郑道昭所处的南北朝,是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朝代更迭,民族交融,人们思想活跃,文学艺术呈现出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第二个兴盛期。作为文字艺术的书法也逐渐地从汉隶向楷书转变,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魏碑”体。魏碑石刻在我国书法艺术和文字研究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存到现在的魏碑,全国不到200种,其中能自成流派的只有10家,郑道昭就是这10家之一,在艺术造诣上,冠群家之首。

郑道昭留在世上的40余处碑刻,在山东主要集中在青州、平度、莱州等地。在青州有3处,都在玲珑山,山顶有两处,山下有一处。

书法上,郑道昭是洛派的书法家,不仅发展了方折的书风,而且吸收民间圆笔作书的特色,创造了洛派真书中规矩整饬、结构严密的圆笔流派,叶昌炽称其为“书中之圣”,祝嘉则欲尊其为“北方书圣”;文学上,其五言诗既具有会通南北、折中古今的特点,又具有魏晋以来玄言诗以老庄玄学的思想方法来叙述体悟玄理的特点,但超越了玄言诗只体味玄理而不强调景物特殊性的特点;其创作有诗赋数十篇,多散佚,《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有其诗四首,《全后魏文》辑有其文五篇。

“云峰刻石”是山东掖县(今莱州市)的云峰山和大基山、平度县天柱山、青州市玲珑山上北朝摩崖刻石的总称。据统计,有云峰山刻石40种(计入2000年9月新发现的4种)、大基山刻石25种、天柱山刻石11种和玲珑山刻石6种,总计82种。其中,北朝刻石51种。

自包世臣将51种刻石中的46种魏书作品定为郑道昭所书而5种隶书作品定为郑述祖所书后,几成定论。但其中的魏书作品数量巨大,风格多样,而且相差悬殊,用笔习惯也不一致,不可能出自郑道昭一人之手;而隶书作品的风格不一,也不全是郑述祖所为。 因此,学界对51种刻石的书丹人是否为郑道昭父子尚有不同意见,如中国书协会员崔传富即从刻石的艺术风格、用笔习惯、行文语气、镌刻位置等方面进行系统考证,根据《右阙题字》中的“云峰山之右阙也,栖息于此”是郑道昭的手迹等推断这些刻石的撰文者和书丹人,得出较具代表性的结论。

对于崔传富的结论,青岛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邢学敏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家族研究》基本上采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许洪国则认为将《右阙题字》等10种刻石的书丹人定为郑道昭“确为的论”,而将《郑文公下碑》等23种刻石的书丹人定为郑道昭的僚佐则“似尚需探讨”,因为这33种有“时代共性”,书丹人似是同一人。

总而言之,对于46种魏书刻石的书丹人,无论肯定还是否定的书丹人是郑道昭都嫌证据不足,而较为科学的说法是“这46种魏书刻石传为郑道昭所书”。

主要作品有:《正书白云堂题字》《书此白驹谷题字》《书此仙坛南山门题字》《书丹邱题字》《书耿伏奴从驾题字》《正书九仙之名题字》《书青烟寺题字》《书游槃山谷题字》《书云峰山左阙题字》《书中明坛题字》《郑文公碑》《郑文公碑拓片》《白驹谷题名》《论经书诗》《咏飞仙室诗刻》等。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正书白云堂题字》赏析

郑道昭《正书白云堂题字》民国拓本,此为山东莱州大基山摩崖。用笔,在书法创作中是居于首要地位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正是用笔的高手。在他的字里,没有那种平拖直过的单调笔画,而是在每一点画的中线上,笔锋不断地起伏顿挫、往来运动。所以,无论是丰厚凝重的圆笔,还是雄浑峻健的方笔,他都能写得笔笔老道、神完意足。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书此白驹谷题字》赏析

郑道昭《书此白驹谷题字》民国翻刻,此为山东青州玲珑山摩崖。在书法创作中,如果只能写出功力深厚的点画而无驾驭间架结构的本领,是绝对不可能创作出上乘的艺术作品的。郑道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理性地运用规整的手法,从容而有致地写出充满自信和生命节奏的字体。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书此仙坛南山门题字》赏析

郑道昭《书此仙坛南山门题字》,此为山东莱州太基山摩崖。郑道昭运笔主要以微妙的起伏变化取胜,笔画粗细较为匀停。细细品味,圆笔圆融挺劲、端庄含蓄;方笔刚健雄强而又不失隽永。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书丹邱题字》赏析

郑道昭《书丹邱题字》,此为山东莱州云峰山摩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转接处时而圆转直下,酣畅浑穆;时而方严刚健、内含深远。他的字,不是千笔一律的平直线条的组合体,而是在运笔过程中根据字形笔势很自然地将部分笔画写得屈曲有致,以其高超的结字技巧将富有艺术生命力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形成独具风采的“郑体”。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书耿伏奴从驾题字》赏析

郑道昭《书耿伏奴从驾题字》,此为山东莱州云峰山摩崖。他的字,融篆、隶、草情于一体,穿插巧妙,疏密得当,笔势纵横而又不失法度,一眼望去,刚柔相济、雍容华贵、神韵伟岸、气势雄浑。难怪康有为盛赞:“穠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正书九仙之名题字》赏析

郑道昭《正书九仙之名题字》,此为山东莱州云峰山摩崖。他是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魏碑体鼻祖,工书善正书,体势高逸,作大字尢佳。被誉为“书法北圣”,南与王羲之齐名,有“南王北郑”之誉。史称郑道昭“少而好学,博览群言,……博学经书,才冠秘颖。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书青烟寺题字》赏析

郑道昭《书青烟寺题字》,此为山东莱州大基山摩崖。从郑道昭的这些书法艺术代表作来赏析,他的书艺风格特点是,下笔多用正锋(偶用侧锋),大起大落;起落转折,处处着实;间用侧锋取势,忽而峻发平铺,既有锋芒外耀,尤多筋骨内含。妙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故能给人以结体宽博,笔力雄强的感受。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把郑道昭云峰刻石42种列于“妙品”上。称“云峰山刻石,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书游槃山谷题字》赏析

郑道昭《书游槃山谷题字》民国翻刻,此为山东青州玲珑山摩崖。郑道昭喜欢修身养性,炼气化丹,曾于延昌元年(512年)在莱州大基山依车、西、南、北、中虚设“青烟寺”“白云堂”“宋阳台”“玄灵宫”“中明坛”等炼气之处,并刻字志之,还做了一首《置仙坛诗》题刻于壁。从此,莱州云峰山、大基山光彩大增,名扬四海。熠熠生辉的石刻,使海内外游人墨客向往。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书云峰山左阙题字》赏析

郑道昭《书云峰山左阙题字》,此为山东莱州云峰山摩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登云峰山观海岛》的"山游悦遥赏,观沧眺白沙",笔力劲健,较有气势。他的文章,两篇是章表,无甚特色,仅《天柱山铭》尚有文采。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书中明坛题字》赏析

郑道昭《书中明坛题字》,此为山东莱州太基山摩崖。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郑文公碑》赏析

郑道昭《郑文公碑》《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郑文公碑》分上下二碑,上碑在山东省平度市天柱山之阳,无碑额,二十行,每行五十字;下碑在山东省掖县云峰山之阴,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上下碑的内容基本相同。《郑文公碑》传为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他为了传述其父郑羲的功德而于魏永平四年(511)刻于摩崖之上。下碑有“荥阳郑文公之碑”碑额七字。

《郑文公碑(下碑)》肃穆庄重、气宇轩昂。康有为称:未看过此碑,不要说自己懂书法。此碑为郑道昭书写,结字宽博舒展,笔力雄强圆劲,字体近楷书,并有篆隶意趣相附,为魏碑佳作之一。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郑文公碑拓片》赏析

郑道昭《郑文公碑拓片》当时郑道昭是兖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

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结体宽博,气魄雄伟。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白驹谷题名》赏析

郑道昭留在山下的一处题刻称为《白驹谷题名》,字体最大,也最为知名。

相传,郑道昭在青州刺史任上,忽然接到朝廷的命令,要他回京都洛阳再次担任秘书监。已是晚年的郑道昭对于仕途升迁没有多大兴趣,相反倒是对自己待过一些时间的地方颇有点留恋。启程之前,他再一次来到玲珑山,饱览这里的风光,告别这里的“仙山琼阁”。夕阳的余辉在逄公祠的瓦顶上反射着金光,成群的归鸦从头顶掠过时发出哇哇的叫声。郑道昭伫立在这幅"日薄西山"的夕照图中,想起一生的坎坷,忽然产生了一种干脆在玲珑山隐居的想法。但毕竟是性命在身!不由得心中充满惆怅和不悦。晚上借宿逄公祠,祠中的主持道人象是猜透了这位尊贵客人的心情,他笑容可掬地来到郑道昭下榻的房间,秉烛而立,恳请郑道昭留个纪念。郑道昭大概也乐得“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没作任何推辞,便挥毫写下了十五个径尺大字:“中岳先生荧阳郑道昭游磐之山谷也”。“游盘”,即游乐、徘徊、盘桓;意思是盘桓于“此白驹谷”中。这十几个字不仅大得出奇,而且结构宽博。主持道人惊叹不已,只是看那词意不象是给祠中写的,便托辞道:“寒祠狭窄,偌大的字幅儿实在是挂不开呀!”郑道昭冲道士一拱手,说:“烦请道长费神,就把它镌刻在白驹谷中的石壁上吧!”说罢又重新提笔,写了“此白驹谷”四字。

这十九个径尺大字,笔笔银钩铁划,折如刀戟,雄建孔武,力透山石,笔意苍老,端雅可爱,最受后人推崇。

“雄冠魏碑一成风,白驹笔走似飞龙”,这是人们谒青州玲珑山后对玲珑山书法遗迹的赞誉。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论经书诗》赏析

郑道昭《论经书诗》,又称《北魏郑道昭论经书诗》全称《诗五言与道俗十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峰山论经书一首》。《论经书诗》为永平四年(511) 所刻,位于胶东掖县云峰山之北,为郑道昭所作五言论经诗。字有六七寸,为摩崖大字,共约300字,气势颇为壮观。与《郑文公碑》相比,其书更为雄浑,以篆籀笔力,隶书体势,行草跌宕风格,结合楷书端庄的风格,博采众长,可谓“有云鹤海鸥之态”。《语石》云:“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论经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通骄)野,如筚路蓝缕,进于文明。其笔力之健,可以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观海童诗》赏析

郑道昭《观海童诗》是五言古体诗一首,为郑道昭率僚属悠游于山林之间纪游之作。观海童诗刻石呈不规则的三角状,高2.2、宽3.5、厚1.8米。石刻面经过加工,字高12厘米,计13行,每行8字,共104字。此刻无纪年,清陆增祥据郑道昭云峰山诸刻石题纪断为北魏永平四年。刻石首行镌为标题十四字,略比正文字小。

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道昭《咏飞仙室诗刻》赏析

郑道昭书法石刻《咏飞仙室诗刻》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 咏飞仙室诗刻 , 郑道昭书. 正书原刻. 莱州, 北魏永平4年[511]. 拓片, 摺叶, 托裱, 墨纸尺寸: 44 x 50 cm. 民国拓本, 此为山东莱州云峰山摩崖。

南北朝时期,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日臻完善,完成了从稚嫩向成熟蜕变的进程。而且,社会大环境的进步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创作。因此可以说,南北朝,是书法演变的重要时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