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爵位制度简介

信息发布 (3) 2小时前

1500年之后,西方海洋文明迅速崛起,新大陆先后被发现,技术革命亦处于变革之前的酝酿期。而此时中国,仍然是一种相对稳固的农业生活状态。明末社会治理机体大变,大风起于微末,逐渐步入了由治到乱的历史转型期。

清朝爵位制度简介_http://www.zhaochafa.com_信息发布_第1张

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励精图治,在东北地区建立后金政权之后,世俗行政体制才逐步形成,最终武力兼并了海西四部和东海女真,实质上统一了满洲,建构出八旗制度。萨尔浒之战的爆发,明军遭到重创,或许就已经意味着力量对比的转折和天命的转移。

女真人

众所周知,女真族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的生活方式,继任者皇太极听取了汉族大臣范文程等人的建政意见,后金新政权仿效明制,设立了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两衙门(都察院、理藩院),大致形成了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上完善了政府组织的体制和运作,为进驻中原打下了政治基础。公元1636年,也就是崇祯九年,颇具才略的皇太极在盛京崇政殿宣告正式称帝,确立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

此时,满洲亲贵为了笼络亲贵外族和保障家族利益,将宗亲、功臣、异族与其他勋臣的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1644年大清入关之后,爵位授予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皇族爵位授予权限归宗人府管理,满汉官员归吏部验封司管理,而少数民族归理藩院等机构管辖。对于非宗室者来说,公爵以上皆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

萨尔浒之战

事实上,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又有若干级。其中,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主要面向宗室,也就是爱新觉罗氏的近枝与远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属于满洲军政机体功勋权力的第一次分配。

而对于皇子来说,乃是天潢贵胄、出身高贵,主要在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四个层级之内迁转。爵位的授予,由皇帝下旨钦封,具体事务宗人府负责,是一种极为荣耀的仪式和地位的表征,也预示着之后的政治前途。

范文程

毫无疑问,皇族的单纯性和传承性是皇帝继承制度的前提之一,同时也是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最优方式。与明代滥封王爵不同,清代的爵位系统相当严格。清代建立政权之后,进一步细化了权力的分配,宗室等级森严,具体分为大小宗。

在亲族划分上,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塔克世算起,太祖及其兄弟以下子孙称“宗室”,腰系黄带子。塔克世之叔伯兄弟支系则称为“觉罗”,腰系红带子。同时规定,革退宗室者系红带,革退觉罗者系紫带。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大部分人都是世代递降,只有少数铁帽子王。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后,只有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受封为亲王爵位。

满文资料

宗室觉罗的爵位,具体分为14等和入八分、不入八分两大层级: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三等)、辅国将军(三等)、奉国将军(三等)、奉恩将军。

对于一位皇子来说,晋升速度的快慢,与皇子母亲一族的身份息息相关。整个清代,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等八大姓,是皇帝后宫的权贵氏族,故而所生子嗣的身份也是最高贵的。

皇族玉牒

对于皇子来说,爵位和身份的确立来自于三个方面:是否嫡生、母亲身份和皇帝宠爱程度。嫡生者一般爵位低不了,而母亲身份如果比较地位,属于辛者库、下五旗秀女或者其他其他较低出身,皇子的政治前途很难有本质突破,例如八阿哥胤祀,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诸多爵位中,和硕亲王最尊贵,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其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第二位是多罗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其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第三位是多罗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最后一位是固山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克勤郡王府

在爵位系统中,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属于高级爵位。一般来说,贝子是皇子的最低封爵,也有少数仅仅获得镇国将军封号的。亲王的待遇可以说是贝子的7.5倍、辅国公的几十倍。在贝子以下,为奉恩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奉恩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不入八分镇国公、同奉恩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同奉恩辅国公。其中,低于奉恩将军的被称作闲散宗室,享受朝廷四品官待遇。

皇帝所生的女子,爵位可以分为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 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六品格格,待遇按照品级逐步下降。可以看出,六品格格居京师俸银30两、禄米30斛,固伦公主居京师俸银400两、禄米400斛,待遇相差几乎天上地下。根据爵位高低,额驸、嫁妆和禄米都是不同的。

待遇及世袭

对于异姓满汉大臣来说,基本是在公爵、侯爵、伯爵(上三者超品)、子爵(正一品)、男爵(正二品)、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等级)、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中循环流动,又分为闲散、正品两大层级,待遇不同。除了最低爵位恩骑尉外,所有爵位的晋爵都是以云骑尉为基础层层递进的,实际分为了27个小级别。

很明显,级别不同,待遇就有差异,享有的政治权利也不同。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孙可望、张勋等异姓王,属于除宗室之外封王的特例。扬古利、黄芳度、傅恒、福康安等人属于死后追赠王爵,又与生前封王有所不同。

康熙皇帝之后,宗室爵位的俸银禄米基本定型。比如,清代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而不列等的闲散公只有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最低爵位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而正品一等公爵的俸银是末位的16倍多。

乾隆定爵位待遇

古代东亚国家政治的核心就是严格划分品位层级,建构出较为明确且相对稳定的流动模式与资序体制,符合儒学人角色化的政治理论。在皇族亲贵、士人精英、绅员商民和普通民众的圈层互动中,形成非常严密的国家管理体制,衍生为代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明体系。

客观来说,立足于对于清代爵位系统的考察与理解,我们能够看出品级爵别和分等设职模式的具体情况,当然也就大致有了传统中国政治运作的基本认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