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会造成蝗灾的主要原因

【图文原创 作者:艺林话史】

蝗虫会造成蝗灾的主要原因_http://www.zhaochafa.com_信息发布_第1张

古代蝗灾

蝗虫,又叫蚂蚱,一种我们在农村庄稼地里经常见的又会蹦又会飞的昆虫,现在有不少吃货们还很喜欢吃炸蚂蚱窜,据说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高蛋白胜过小龙虾,蝗虫什么味道我没尝过,不过我知道蝗虫大量成群出现时,往往会酿成蝗灾,蝗灾是世界性的大灾难,而且历史悠久,即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世界上的一些地区仍然时有发生大规模的蝗灾,远的不说,近期,非洲正经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蝗虫灾难,肯尼亚当地人说,数以亿计的蝗虫阻挡了视线。根据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说法,尽管蝗虫不带什么细菌病毒的,但局势仍极其严重,对非洲国家的粮食生产和安全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还有最近的印度,大批蝗虫横扫印度西北部,对当地的粮食、棉花、花生、蓖麻等作物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蝗灾

对于蝗灾,在现在的中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已经很少听说了,但是在我国古代,那可是无论帝王将相、达官显贵,还是乡野村夫、升斗小民,都对这一灾难相当熟悉。古代,各地建有“蝗神庙”,蝗灾在我国古代是和水灾、旱灾、瘟疫并称的四大灾难,经常与三大灾难相生相伴,几千年来,它如幽灵般时刻肆虐着古老的华夏大地,制造了一幕又一幕“飞蝗掠过、遮天蔽日,赤地千里、寸草不生”的人间惨剧。《诗经》中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古籍上最早记载蝗灾的是《春秋》,记载鲁宣公十五年:"初税亩,冬,蝝生。"最早记载蝗虫的是《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此后,蝗灾便像古代先民们的梦魇一般,每隔几年就来上一波,在以后的史籍上屡见不鲜,现简单摘录几条吗:

"(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飞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尽死。秋七月,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有蝗起东北,趋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啸山林。三月,平阳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顺天蝗。"

  "(清)咸丰七年(1857年),春,昌平、唐山、望都、乐亭、平乡蝗,平谷蝻生,春无麦。青县蝻子生,抚宁、曲阳、元氏、清苑、无极大旱,蝗……武昌飞蝗蔽天。房县、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长三寸余。秋,黄安、蕲水、黄冈、随州蝗;应山蝗,落地厚尺许,钟祥飞蝗蔽天,亘数十里……"

古代灭蝗图

怎么样,唐、宋、元、明、清,统统关照,无差别对待,一个不落。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比较大规模的,对历史影响深远的大蝗灾。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则是在资治通鉴上记载的两个不十分著名的蝗灾,并且,这两场蝗灾比较奇特,蝗虫不仅有自己的地盘,而且,蝗虫过处,不吃庄稼,一个个还扑到荆棘上自杀。一个发生在公元382年的前秦王朝,一个发生在公元875年的大唐王朝。

第一个是,据《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六记载:公元382年,5月,前秦王朝“幽州蝗生,广袤千里。秦王坚使散骑常侍彭城刘兰发幽、冀、青、并民扑除之。”后来,“秦刘兰讨蝗,经秋冬不能灭。十二月,有司奏请征兰下廷尉。秦王坚曰:“灾降自天,非人力所能除,此由朕之失政,兰何罪乎?”是岁,秦大熟,上田亩收七十石,下者三十石,蝗不出幽州境,不食麻豆,上田亩收百石,下者五十石。”翻译过来意思是说:那一年5月,幽州地区(今北京)发生了蝗灾,千里赤地,庄稼全让蝗虫吃完了,皇帝苻坚派散骑常侍刘兰调集河北、山东、山西的民众帮忙灭蝗灾,却到了秋冬季节仍然不能消灭,于是,有关监察机构奏请皇帝苻坚要治刘兰的失职之罪,一代雄主苻坚却很仁义,分得清对错,说:蝗灾降临是上天的惩罚,应该是由于我的失职引起的,凭人力是灭不了的,怎么能怪刘兰呢?但是,随后的记载显示,那一年前秦大丰收,上等田每亩收到70石,下等田每亩收到30石,蝗虫始终停留在幽州,哪也不去,不吃麻科作物,不吃豆类作物,绝妙的是,这一带的亩产更高,上等收割100石,下等收割50石。

按史书写的,这必然是群领地意识很强的蝗虫,就待在幽州地区不出境,不吃麻,不吃豆!不吃麻和豆吧,我们也能理解,据科学家长期跟踪观察蝗虫的习性,有些蝗虫确实不吃大麻和某些豆科作物,但待在幽州地区不出境让人无法理解,领地意识是一些哺乳动物具有的行为习惯,昆虫类可不管这些,只要是适合它们生存的地方,无论山南海北都要去。熟悉地理的应该知道,北京往南是一望无际的河北大平原,而河北和河南、山东之间也没有什么高山遮挡物,蝗虫来袭,可不管你是河北人,还是山东人,一视同仁,照吃不误。离奇的是,那一年全国大丰收的同时,幽州一带亩产量更高,上等田收割100石,下等田收割50石,比没受灾的地区产量都高的离谱,难道古人也吃蚂蚱串?把逮到的死蚂蚱也算作亩产粮食收成?对于此事,“元芳,你怎么看。”,“大人,此事如此反常,事出必有蹊跷。”

蚂蚱串

第二个是:唐懿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秋,七月,蝗自东而西,蔽日,所过赤地。京兆尹杨知至奏“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宰相皆贺。”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唐僖宗2年秋季,中原河南、山西、山东一带发生大蝗灾,蝗虫遮天蔽日,呼啸着向西面的首都长安扑去,所过的地方赤地千里,所过之地的灾民由于没吃没喝,全跟着黄巢同志造反打土豪去了。而当时的长安市长杨知至同志发现蝗虫来了首都附近后,不仅不吃附近的庄稼,而且全自己飞扑到长满刺的酸枣枝子上扎死了。宰相们说:祝贺你,在你的领导下,这群蝗虫自知斗不过你,羞愧的全自杀了。

荆棘就是农村里经常见的酸枣枝子,上面全是刺,确实能扎死蝗虫。蝗虫来到首都附近后,不吃庄稼,有可能长安附近种的是蝗虫不喜欢吃的大麻和某些豆类,没种粮食,但关东中原地区的庄稼让蝗虫吃尽了,长安附近种那么多豆子,让皇帝、文武大臣,京城百姓天天吃麻吃豆子,肚子能受得了吗?就算肚子受得了,那蝗虫一个一个扑扑腾腾全飞的酸枣枝子刺上自杀了,而酸枣枝子也不是长安特产,山西、河北、河南等其他地方都有,蝗虫怎么不再哪里自杀?对于这一反常的昆虫活动行为,“元芳,你怎么看,”“大人,此事如此反常,事出必有蹊跷。”

以上是资治通鉴记载的两个小故事,其实,这算不上故事,也就两句无关痛痒的话,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都懒得评论,没有说“臣光曰”。故事中的蝗虫一个是不吃麻、豆,就在幽州地区盘旋,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也不侵犯其它省。一个是不吃庄稼,还为自己吃尽中原地区粮食,逼的人民造反而感到羞愧,无颜面见大唐君臣,一个个全扑棱棱的自杀了,这一灵长类哺乳动物的行为出现在昆虫身上,惊掉昆虫学家的下巴。元芳表示十分无法理解。

蝗虫

但史书上就这么记载,史书这么记载是因为国家档案馆就这么写的,国家档案馆这么写是因为以杨知至同志为代表的地方官员就是这么奏报的,地方官员为什么会这样奏报呢?1、地方官员缺乏脚踏实地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和作风,容易听信谣言,并且还缺乏最基本的对常识的认识,读死书,死读书,手下官吏怎么汇报,社会上怎么流传就信什么,不要小看古代当官读书人的死脑筋,司马光这样的大历史学家都对这事不做评价。2、地方官员为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对发生的大蝗灾选择性失盲,置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为了报喜不报优,避免朝廷追究责任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欺上瞒下,谄媚摇尾,因为同时代的“先贤”杨国忠面对连绵大雨曾经向玄宗说过:皇恩浩荡,大雨不伤田苗,大臣韩晃也说:虽然连降大雨,但是圣君在上,大雨并不伤及盐场。

而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全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型肺炎的时期,却有一些“新型冠装病毒不会人传人”,“新冠肺炎是SARS的减弱版”,“孕妇、儿童有特殊免疫,不会感染新冠病毒”之类让人忍俊不禁的谣言,关键是这些谣言居然有人信,而且还是大部分人。在此,希望大家今后面对一些网络上不符合常识的谣言,要多一份理智,多一分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听风就是雨,自己无法确定时,多翻翻相关资料。劝那些造谣者,不管出于有心还是无意,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凡事都要谨言慎行,对科学多一分谨慎态度,未经论证的结论不要在网上散播,对生命多一分敬畏,果真如你们说的那么简单,那国家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广大医务人员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第一线,也对那些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多一分尊重。时刻心存敬畏,心存感恩,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重于一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