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的由来

【开篇语】关于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兴趣,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梳理完了山东的地名。其间,有过反复,有过彷徨,有过喜悦,有过沮丧,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中原地名探究是我的第二个专题。之于我来说,是一个学习历史和地理的过程,通过对地名的认识抑或是重新认识,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其中有故事、有情怀,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们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奋斗历程。

鲁山的由来_http://www.zhaochafa.com_信息发布_第1张

鲁山地图

【地名由来】

作为一个山东人,看到鲁山这个地名,感觉是十分亲切的。众所周知,山东乃是齐鲁大地,"鲁"也是山东省的简称,山东有一座鲁山在鲁中山区,而今又一个鲁山居然在河南境内,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事实上,鲁山与山东境内的鲁国还真有渊源

周初,武王分封天下,封旦于鲁,称鲁公。不久,武王故,其子成王新立,因年幼,周公旦辅佐成王,不便离京赴任,成王便让周公旦子伯禽代周公旦封为鲁侯,其鲁县为鲁国首都史称西鲁;周成王践奄后,为褒奖周公旦功德,就扩大周公旦封地,又更封奄地(今山东曲阜)鲁国国都,伯禽就东迁奄地为鲁侯,史称东鲁

鲁山在春秋时期称鲁阳,西汉置鲁阳县,因鲁阳故城地处鲁山之阳,得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孝文帝南巡,改名山北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改山北县为鲁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改鲁县为鲁山县,因县东北十八里有鲁山。据《读史方舆纪要》卷51:"山高耸,回生群山,为一邑巨镇,县以此名。"

现今鲁山县境内已无叫做“鲁山”的山峰,原鲁山应是现在的露山,在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境。《汉书·地理志》 南阳郡鲁阳县: “鲁山,滍水所出。”《水经·滍水注》: “滍水又东径鲁阳县故城南,……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北宋诗人梅尧臣曾作《鲁山山行》一首,描绘了鲁山的美丽景色!

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鲁山县地处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属平顶山市辖县。县境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44公里,县域面积2432.32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部为沙河冲积平原。山地面积占28.9%,丘陵面积占53%,平原面积占18.1%,耕地面积54.55万亩,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全县辖25个乡(镇、办事处),559个行政村,总人口92.7万,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交通便利,山川秀美,风光旖旎。

【历史沿革】

夏代时,今鲁山县属豫州,孔甲年间为刘累邑,商代因之。周为"周鄙、甸之鲁县",为京畿之地,周公旦封地。

春秋时期,鲁县改称鲁阳,属郑,楚文王十二年(前678年)隶属于楚,至楚肃王三十年(前371年),魏伐楚取鲁阳,鲁阳属魏。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灭魏,鲁阳入秦。秦废分封,建立县制,以郡领县,鲁阳属颖川郡。

汉承秦制,鲁阳县属南阳郡。三国时,鲁阳县属魏。西晋,鲁阳属南阳国。南北朝时期,永初年间(420年—422年),属南朝宋。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孝文帝南巡,改名山北县,并置鲁阳镇。太和二十二年(499年),鲁阳郡治所在北山县。永安二年(529年)设置广州,鲁阳郡属之。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沿袭未改。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置伊州,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改伊州为汝州,改山北县为鲁县。大业八年(612年),改汝州为襄城郡,并移治承休县城,领承休、梁、阳翟、东汝原、汝南、鲁、犨城8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汝州改为伊州,并置鲁州,治鲁县。贞观元年(627年),废鲁州,并改鲁县为鲁山县,划属伊州。贞观八年(634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鲁山三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汝州为临汝郡,属都(指东都洛阳)畿道,领叶、襄城、郏城、鲁山、龙兴、临汝7县。天宝元年(742年),临汝郡改属河南道。乾元元年(758年),改临汝郡为汝州。

北宋初,沿袭唐制。政和五年(1115年),汝州升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领梁、襄城、叶、鲁山、宝丰(由龙兴改)5县。建炎元年(1127年),汝州被金国占领。金废军事建制,州县仍隶河南路,汝州领梁、郏城、鲁山、宝丰、叶县、襄城6县 蒙古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同年设置南阳府,汝州属河南江北省南阳府管辖,领梁、郏县、鲁山3县。

明朝,汝州仍为南阳府管辖,将梁县省入汝州,领郏县、鲁山2县。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9月,时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以汝州距南阳太远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为由,同好友河南布政使原杰联明奏请宪宗皇帝,将汝州从南阳分出由省直辖,汝州升为直隶州。同年12月,析嵩县、鲁山、汝州的部分地区,设置伊阳县,汝州领鲁山、宝丰、郏、伊阳4县。 清朝沿袭明制,汝州直隶州仍领鲁山、宝丰、郏县、伊阳4县。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2月,废汝州直隶州,设立豫西道,翌年6月,改为河洛道,鲁山县属河洛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鲁山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全省设立11个行政督察区,鲁山县属河南第五行政督察区(即许昌专署)。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河南省会迁驻鲁山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6日,日军占领鲁山县城。河南省政府迁至内乡县和卢氏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鲁山县仍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1夜,人民解放军击退国民党守军,解放鲁山县城。11月7日,国民党军队进占鲁山县城。11月23日,解放军第二次解放鲁山县城。建立鲁山县政府,属豫陕鄂边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在县城设立鲁山市,为豫西行政公署驻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豫西行署机关迁开封,鲁山市建制撤销,同时豫西行署二专区与五专区合并,成立许昌专区,鲁山县划归许昌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鲁山县隶属许昌专区。1968年3月23日,许昌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许昌专署,鲁山县隶属许昌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7月1日,许昌地区革委会撤销,改称许昌地区,鲁山县属之。1983年9月1月,许昌地区所属的鲁山、宝丰、叶县划入平顶山市。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