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者感人故事

编者按

在市规划资源局机关第一党支部和南京市城建档案馆党支部的联学共建活动中,通过对馆藏档案、历史图集等史实资料的梳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从故纸堆中浮现。为了更好地用档案见证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用档案回溯规划资源工作轨迹,用红色档案讲好党史故事,我们策划推出了“学党史,读红色档案”系列专题,展现南京规划资源人对这座城市的爱、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激发规划资源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者感人故事_http://www.zhaochafa.com_信息发布_第1张

本期我们将走近南京的红色地标——南京长江大桥,通过回忆这座“争气桥”的建设历程,讴歌老一辈建设者的大无畏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讲述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背后的中国骄傲。

摄影:张健

红色地标档案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鼓楼区下关滨江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是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它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

1968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公铁两用桥梁,南京长江大桥以“民族桥”“争气桥”之姿,为几代人投身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精神激励。

这座大桥,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对桥梁建设者来说,它是中国自力更生建设的第一座大桥;对八零后九零后来说,它是课本上需要全文背诵的课文;对岁数更大一点的中国人来说,它是岁月的写照和时代的缩影。

这座大桥,不仅属于南京,更是全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蕴含着诸多特殊意义:它既是当时技术成就、工匠精神的象征,又激发了举国上下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外国桥梁专家曾断言:

此处“水深流急,不宜建桥”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她与黄河一起滋养了中华文明。因江宽水深、地质复杂,长江被誉为“天堑”,隔断了中华大地的南北交通。1912年建成的津浦铁路,是纵贯中国东部地区的动脉,但是因为长江阻隔终止于南京江北浦口,无法与江南的沪宁铁路相联:北方乘客在浦口火车站下车改乘轮渡过江换沪宁线火车,南方乘客在下关火车站下车改乘轮渡过江换津浦线火车。

1908年4月1日,由上海北站至南京下关火车站的沪宁铁路全线通车

上世纪30年代的浦口火车站

上世纪30年代的下关火车站

来往于浦口和下关两岸的渡船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在南京江面上架桥的梦想: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设想建立地下隧道实现两岸铁路的连接;1927年,提出了在长江上修建过江通道的设想;1930年,计划在长江修桥,重金聘请美国工程师约翰·华特尔进行勘探,却得出南京长江“水深流急,不宜建桥”的结论。

扬子江水道深度图

无奈之下,选择了采用火车轮船摆渡方案,耗巨资从英国购买了火车轮渡。

1933年10月22日,南京火车轮渡举行通车典礼,火车开上自英国购买的“长江号”渡轮

新中国成立后,轮渡的班次从最初的每天20班,最终提高到1958年的每天100班,但仍无法满足运输量大增的需求,连上海的煤炭供应都难以保证。“天堑”长江,已经成为困扰京沪铁路运输的严重瓶颈。

迎难而上建南京长江大桥

三个选址最终选定宝塔桥方案

为进一步突破长江天堑对南北交通的限制,1957年9月,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在长江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南京大桥、宜都大桥、芜湖大桥。

南京、芜湖、宜都三座长江大桥位置图

鲜为人知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选址曾有3个方案:第一个备选地是下三山,即旧太平门火车站附近,该方案的缺点是距离南京市区太远;第二个备选地是煤炭港桥址,即中华门火车站附近,但这里距离市区太近限制了城市发展,又有距离货车轮渡太近、不符合防空要求、妨碍渡轮安全航行等缺点;第三个备选地是下三山和煤炭港桥址中间的宝塔桥,这里集城市规划与便利市民交通为一体,缺点是没有现成的火车站。

1959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初步设计勘测任务书

1958年8月,铁道部邀请有关省市及有关部门共同商讨建造南京长江大桥事宜,原则上决定:桥址方案选择宝塔桥方案,大桥按铁路、公路两用桥设计,并考虑万吨海轮可以从桥下通过。1958年9月,国务院批准在南京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

为展示南京长江大桥雄伟壮丽的外貌,显示我国勤劳勇敢人民的豪迈气概,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委托中国建筑学会发动全国各主要建筑设计单位及建筑院系,进行了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建筑方案的设计工作,共收到方案58个。

1958年12月,第二次科学技术协作会议在武汉召开,详细讨论了第一次协作会议以后各单位就南京长江大桥研究的成果和所提方案,共有上部结构方案39个、下部结构方案10个、美术方案40幅。

桥头堡上建筑物最初方案为中国传统楼阁式,经调整修改,最终采用南京工学院钟训正设计的“红旗”方案

自力更生创下许多“中国第一”

长江天堑从此变通途

1960年1月18日,南京长江大桥水上主体基础工程正式开工,成千上万名大桥建设者涉险滩、闯难关、啃硬骨头,向外国桥梁专家眼中的“不可能”发起挑战。

现场发布正桥9号墩第1个钢围笼下沉命令

由于桥址地质复杂,正桥下部基础采用4种方式建造,创造了多项中国纪录。建设者们制成了一整套水下挖岩、整平和清基的新设备,成功地实现了用普通潜水装置深潜水,解决了基底质量检验与水下焊接、氧割等难题,清基潜水作业最大深度达82米。

正桥1号墩竣工图

尽管大桥建设的一个个技术难关、施工难题逐一被破解,但新的挑战又出现了:1960年后中苏关系恶化,苏方提出向中方供应的南京长江大桥钢材需放弃钢材可焊要求,或将长板改为“杂尺料”。前者对大桥养护不利,后者则会使大桥打满补钉,铁道部断然拒绝。经过反复试验,鞍山钢铁公司终于自主研制出“争气钢”——16 锰特种钢,这种钢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苏联的HZ-2和联邦德国的ST52低合金桥梁钢相比,品质毫不逊色。

庆祝钢梁合龙钢梁合龙全景

为了节省建设资金、少占田地、有利于南京的城市规划和桥下的交通组织,大桥的公路引桥将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精华的砖石砌成的小型双曲拱桥式,创新发展为钢筋混凝土制造的多孔、斜坡、弯道、耐压的现代新型双曲拱桥。

双曲拱桥桥头设计施工图

1968年12月,历时9年,承载着全国人民梦想的“争气桥”终于建成,大桥建设者发扬自主自强的奋斗精神、创新创优的进取精神、精细精美的工匠精神、拼搏拼命的献身精神、合心合力的团结精神,把中华民族的一座巍峨丰碑浇筑在了南京滚滚东去的长江之上。

1968年10月1日,第一列火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通车,标志着大桥全线正式通车

南京长江大桥横跨南北,历经风雨、岿然屹立,以宏大的规模、现代化的科技和高超的工艺,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丰功伟绩!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典礼

下期预告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对南京的城市格局和跨江发展带来的怎样的影响?敬请关注“红色地标——南京长江大桥”系列专题之二。


拟稿:杨丁丁 王璐 陈路晗

审核:陶乐

发布人:王帅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