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图谱朝阳

投身朝阳产业 营收增长4倍多——沿着的足迹之格林美武汉低碳产业园

产业图谱朝阳_http://www.zhaochafa.com_信息发布_第1张

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希望企业再接再厉。

——2013年7月22日考察格林美武汉分公司时指出

格林美城市矿山博物馆里陈列了364台不同年代的废旧电视机及废旧汽车。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在格林美武汉低碳产业园的城市矿山博物馆里,一条特殊“山脉”引人注目。它由364台不同年代的废旧电视机组成,寓意着人类报废的电子废弃物足以堆成一座喜马拉雅山。

2013年7月22日,在这里考察时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希望企业再接再厉。

2022年7月14日,长江日报全媒体报道团队走进格林美武汉低碳产业园,看到这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9年间,格林美营业收入从34.86亿元到193.01亿元,增长4.5倍多;净资产从23.38亿元到142.28亿元,增长5倍;废物回收处理量从40万吨到500万吨,增长11.5倍……循环产业园区从3个发展到16个,覆盖全国11个省市,与近5亿中国人口建立了废物回收处理合作关系,绿色技术输出到印度尼西亚、韩国、南非等国家……

电子废弃物和动力电池回收处置量超过全国报废总量的10%,产值从约30亿元壮大到现在的200亿元,循环产业基地从当年的3个发展到现在的16个……格林美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是对“朝阳产业”的最好诠释。

与近5亿中国人口建立废物回收合作关系

绿色技术输出到海外市场

格林美小车破拆区。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将废旧火车车厢改造成访客中心,回收双层巴士作为员工通道……格林美武汉低碳产业园打造出的“废物艺术主题公园”令长江日报记者连连称奇。

“资源有限,循环无限。”这句话被印在每一名格林美员工的工牌上。

“当时,走进电子废弃物绿色处理车间,称赞格林美‘使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鼓励我们做大做强。”回忆起9年前走进园区考察的情景,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开华至今记忆犹新,“的嘱托是永远的东风、永恒的激情、永久的动力!”

“2013年,武汉园区占地面积不足百亩,仅有电子废弃物回收拆解和塑木型材制造两个车间。”武汉格林循环电子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介绍,历经9年发展壮大,武汉园区面积目前已拓展到660多亩,不仅新增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等车间,还组建了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

2020年9月,格林美以武汉为总部,组建城市矿山产业集团。报废汽车年处理能力达55万辆,城市废物打包年处理能力达400万吨。

2020年11月,格林美整合旗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业务,成立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形成覆盖珠三角、长三角、华中地区、京津冀的动力电池大回收体系,并布局韩国、印度尼西亚、欧洲等海外市场。

从回收镍钴资源和家用电池起步,到回收电子废弃物、报废汽车,再到迈进新能源“赛道”,发展动力电池材料制造与废旧电池回收产业……与近5亿中国人口建立废物回收合作关系,格林美实现了“裂变式”发展。

“放眼‘十四五’,我们的目标是再造一个格林美。”许开华信心满满地说。

研发的动力电池材料

进驻世界头部动力电池企业核心供应链

格林美员工在动力电池包拆解线上作业。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在电子废弃物绿色处理车间,一台台废旧家电被回收拆解,自动分拣成铜、铁、铝、塑料等原材料。

“当时在这里仔细察看废旧电视机拆解过程,与操作人员亲切交谈。”格林美(武汉)城市矿山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守荣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9年过去,这条拆解线繁忙依旧,不同的是格林美推动产业迭代升级的步伐一直未停止。从最初回收拆解、卖原料的循环端到拿下核心技术推动新能源材料生产的制造端,其产业发展持续“往深做透”。

目前,格林美形成了废旧电池回收与电池材料制造、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与高值化利用、报废汽车回收处理与整体资源化、钴镍钨回收与硬质合金制造、废渣废泥废水治理等五大循环产业链。

“循环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能源领域,‘循环’要往再生利用上下狠功夫。”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宇平介绍,经多年重金创新投入和科技攻关,格林美构建起“动力电池回收—原料再制造—材料再制造—动力电池再制造—再使用—梯级利用—报废”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体系,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绿色”到“绿色”的全生命周期模式。

经过格林美回收处理的“退役”动力电池可以焕发新生命,广泛运用于商业储能、电动自行车、移动电源车、智慧路灯、通信基站等不同场景中,实现动力电池的梯级循环利用。

格林美成功开发高性能三元前驱体材料制备技术,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锂离子电池原料与材料制造体系,年产能达23万吨,进驻世界头部动力电池企业核心供应链。

2016年至2021年,格林美生产的三元前驱体材料装配了世界市场15%的三元电池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二。

今年,格林美成功突破了“浓度梯度超高镍核壳三元前驱体材料”核心技术,其形成的一种新能源材料能有效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当年追逐绿色梦想的大学毕业生

已成长为企业青年管理骨干

格林美电冰箱、空调拆解线。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9年前,考察时还翻看了企业的专利手册,询问了格林美的废弃物处置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处在什么水平。”许开华记得,自己当时的回答是,格林美在行业内拥有世界先进水平,与任何国家相比都不落后。

在格林美城市矿山博物馆的荣誉墙上,两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荣誉证书被放在醒目位置。

2010年和2018年,格林美的“废弃钴镍材料的循环再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和“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今年6月28日,在湖北武汉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许开华说,这极大地鼓舞了格林美坚定不移走多年来坚持的“加大投入”和“重视人才”的科技创新路径,将“创新光荣、创新伟大、创新有尊严”的精神融入血液。

2013年以来,格林美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将企业净利润的九成用于技术研发,累计投入的研发资金达39.06亿元,其中2021年研发投入达9.96亿元,投入规模是2013年的10倍。

这几年,格林美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2013年,考察格林美时,张世庆还是一名刚进企业实习了21天的大学毕业生。如今,他已成长为江西格林循环再生塑料制造一部总裁。

“来到车间和我们亲切交谈。我当时回答说,我们能吃苦,要好好干。这份巨大的鼓舞一直伴随着我,是我追逐绿色梦想、为循环产业不懈奋斗的动力!”张世庆说。

2017年,格林美实施领军人才与创新人物培育计划,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重奖领军人才和创新人物。目前,企业正在实施三个“千名”人才培养计划,即3年内培养千名高层次人才、千名青年骨干、千名产业工匠,不断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

采访当日,武汉园区正在举行2022届新入职员工培训大会,200余名新入职的员工中有70名硕士、11名博士。他们即将正式入职格林美,投身绿色循环产业发展。

【亲历者说】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开华:

聚力新赛道,把循环产业做大做强

对格林美来说,2013年7月22日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

当日上午,来到格林美武汉分公司,走进电子废弃物绿色处理车间考察。称赞格林美“使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更加坚定了格林美发展绿色循环产业的信心。

的殷殷嘱托让人心潮澎湃。目前,格林美的循环产业实现了“裂变式”增长。

武汉不仅是英雄的城市,也是一座绿色的城市。动力电池回收是新能源的下一个风口,这个风口就在武汉。格林美以武汉为总部,投资建设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再生技术公司,形成覆盖珠三角、长三角、华中地区、京津冀的动力电池大回收体系。

创新无止境,奋斗不止步。这几年,我们啃硬骨头,闯无人区,攻克了“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及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再制造技术,构建起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绿色”到“绿色”循环。

未来,我们将聚力新赛道,坚定不移地走“双碳”之路,把循环产业做大做强。

【青马学者说】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刘雨露。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此次采访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资源有限,循环无限”。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势必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最早一批拥有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的上市公司之一,格林美坚持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助推垃圾资源化,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生动实践诠释了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也展示了循环经济之下化腐朽为神奇的科学与艺术魅力。

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刘雨露

【大学生党员感言】

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生刘昕玥。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通过本次参观,我了解到变废为宝与科学和艺术其实没有距离,垃圾更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格林美践行嘱托,在做绿色发展的担当者、低碳时代的领航者、新能源产业的核心者的征程上不断奋进,实现“裂变式”增长,离不开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认识,也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奋斗与创新。

我们青年人要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生刘昕玥

(长江日报记者谭德磊 钟磬如 胡雪璇 实习记者余睿 通讯员杜艳竹 刘美玲)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发表回复